参加FLL竞赛项目的人,都会体会到乐高器材工作的稳定性是个大问题。在赛场上常常会听到有人很郁闷的说:“在家里调的好好的,到这里就不行了。” 乐高器材是塑料件,并且采用拼装的连接方式。这就注定了结构件的强度,精度,稳定度不会太好。再加上目前常用的主控器EV3端口仅仅四个输入,马达内部齿轮间隙很大,计数器内部反馈,种种因素,使得机器人工作稳定性不高。在家里调试得很好,往往比赛中就出问题了。尤其在科协全国赛上,五、六场比赛中只要一次有较多的失误,就很难取得好名次了。 所以,在FLL比赛方案设计中,如何提高机器人的稳定性,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。 那么,怎么样提高机器人的稳定性呢?这里介绍一下我的几条经验。 首先,设计制作机器人结构件时要尽量做得牢固,前后左右上下多处连接紧固,多采用带拐角的零件,多用些插销。使结构不易松散变形。形状稳定了,性能才可能稳定。 其次,在设计完成任务的方案时,充分认识到机器人的行走和动作具有较大的误差,尽可能让设计方案具有较大的容差范围。这样当机器人行动出现误差时,还能够完成预定的任务。比如,我们要机器人到某处放一个物品,机器人行走到该处会有1-2厘米的误差,那么设计方案就要考虑机器人在2厘米变化的范围内都能放准的办法。 第三,也是重点,就是要想方设法消除误差,尤其是积累误差。 前面两点是基本原则,要努力去做到,但不是能完全实现的。塑料件拼装,再牢固也比不上金属件的强度和稳定性。容差范围有许多客观限制,不可能随心所欲的放宽。所以我们只能在第三点上多花功夫,多采取一些措施。 机器人独立行走时必然会有一定的误差。尽管EV3主控器能通过马达计数器的反馈来控制马达的旋转角度,但是轮胎与地面的相对运动无法控制和矫正。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让机器人沿着边框行走,这样误差会小很多。有人寄希望于陀螺仪。且不考虑乐高陀螺仪常常漂移的毛病,就精度而言,就不够要求。乐高陀螺仪的分辨率是百分之一。在偏差正负1度内是没有读数变化的。也就是说,当机器人直走一米时,左右偏差在正负1厘米范围内。这样的精度在要求高的场合是不能容忍的。所以还是靠边框行走最可靠。 问题是机器人不是到处都有边框可以依靠。在无法利用边框时,要不断的想办法来消除误差的积累。利用固定的场地模型,一小段边框,黑线,场地图案等等,让机器人重新定位。这样,前面的行走误差就消除了。不断的刷新,机器人就不会产生较大的误差,再配合前面的措施,比赛的稳定性就大大的提高了。 下面举个例子说明一下。参考视频。(这是一个稳定方案中最不稳定的一步) 机器人依靠边框和基地图案确定好出发位置,可以大致保证误差不是太大。但是实际上还是存在误差的。我把它分解为纵向的误差Y和横向的误差X。在机器人经过中间的黑线时,光感反馈让马达计数器重置,消除了大部分的误差Y。接下来机器人转弯,采取了减少误差的子程序,使转弯误差较小,同时转弯后行进距离不大,能保证误差在较小的程度。在机器人转弯后走向井盖时,利用光感检测灰色的“河流”,消除了横向误差X。这样机器人来到井盖前的位置基本不变,保证了翻井盖的成功率。 后面,同样利用“靠边框走”,“检测黑线”,“转弯子程序”,等措施,保证机器人行走的误差不大,并且不断的消除。 虽然FLL的方案是五花八门的,但是按照上面三条思路去努力,一定会大大的提高稳定性。希望以后在FLL的赛场上常常听到有人开心的说“家里调好了,到处都很好。” 愿这篇小文章对参加FLL活动的朋友有所帮助。本人是个“70后”,参加过多次FLL比赛,现在退休了,也乐意与FLL同行们交流,请站内信留下联系方式。
|